日前,广州迎来“红色预警”级别的一场豪雨,荔枝湾涌、司马涌、东濠涌、沙河涌、新市涌等流域河涌水位暴涨倒灌,导致局部地段出现较大面积内涝。市政协委员周立东在市“两会”期间曾提出“打通断头涌”提案,这份提案近日成为广州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。昨日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周立东表示,广州市快速的城市化、工业化形成的断头涌,致使水网遭到严重的破坏,涌与涌不相连,涌与珠江不相通,没有“活”水流入,水循环动力不足,容易导致淤泥迅速沉积而造成河道堵塞。他建议,通过打通断头涌,使“水系成网”、“活水自流”,从而达到生态治水的目标。
红色暴雨导致河涌倒灌
6月23日,广州遭遇三年来首个暴雨红色预警,市三防总指挥部同时启动防暴雨内涝一级应急响应,由于降雨强度大,市区多条主要路段出现较严重水浸。据市水务局通报,由于降雨强度高,荔枝湾涌、司马涌、东濠涌、沙河涌、新市涌等流域河涌水位暴涨倒灌,导致局部地段出现较大面积内涝。
受到河涌倒灌影响,越秀区解放北越秀公园路段、大雅里、黄华路、童心路,荔湾区上市路、恩宁路,白云区机场立交、机场路沿线、三元里大道全线、白云大道广外周边、远景路,海珠区宝岗大道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浸。
昔日水乡今处处断头涌
周立东说,广州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区,大小河流密布,水系如城市经络盘活整座广州城,呈现“六脉皆通海,青山半入城”的岭南水乡风貌。据统计,广州河涌1338条,总长4788.32km。
但是,在快速的城市化、工业化过程中,广州众多河涌被填埋、截断、拉直、堵塞,许多河涌成了断头涌。如长洲岛的新担涌,1963年兴建黄埔造船厂将新担涌拦腰截断填埋了约450米长的水道,从此长洲湾成了死水湾,长洲湾整体自然环境大受影响,水环境更受到严重破坏,直到2008年投资约3000万元,复通河道。
广州市快速的城市化、工业化形成的断头涌,致使水网遭到严重的破坏,涌与涌不相连,涌与珠江不相通,没有“活”水流入,水循环动力不足,容易导致淤泥迅速沉积而造成河道堵塞,水体变黑变臭,岭南水乡风貌风光不再。
“亚运”以来,广州治水虽取得一定成效,但与全市人民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,市民对河涌水质不满意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断头涌的问题。
建议一涌一策治断头涌
提案认为要将广州建设成为生态水城,除截污、清淤、补水、深隧工程等治水方法外,还必须解决断头涌、断流涌的治理问题。通过打通断头涌,使“水系成网”、“活水自流”,从而达到生态治水的目标。
周立东建议,全市对断头涌进行全面调查研究,摸清全市断头涌的情况、形成的历史原因,同时对2005年出台以来的《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,提出治理断头涌规划、政策和措施,加快大河涌治理的步伐。采取因地制宜,一涌一策的办法,加大断头涌的治理力度。
加大群闸联控工程建设力度,无论是引珠江水济涌、利用珠江潮汐水济涌、还是建人工湖蓄水济涌等,都需要运用群闸联控来实现。海珠区调水补水,针对河网区河涌水流长年得不到置换、水质黑臭等现象,借助群闸联控工程措施,实施调水补水,基本实现河涌水质不黑不臭。群闸联控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,将提高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,实现区域内水环境调度,实现河涌水体置换,美化人居环境。另外,加大对打通断头涌、实现“水系成网”的专项经费投入。
治理办法:引水济涌或打通自然涌
珠江水济涌:近年来,广州就引珠江水济涌的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。如猎德涌、车陂涌、沙河涌三涌补水项目,这个项目试验,为引珠江水济涌进行了探索。
珠江潮汐水济涌:可以黄埔区乌涌作为试点项目,可在乌涌下游建水闸控制改变河涌的双向流为单向流,打通乌涌与三戽涌、珠江涌和文涌的连接,利用珠江潮汐水济涌,改善三戽涌、珠江涌和文涌的水环境。
人工湖蓄水济涌:海珠区海珠湖引水补水工程实施后,有效地改善连通海珠湖周边河涌的水质。石井河上游修建白云湖,通过白云湖调度为石井河补水。建议加快龙头湖工程的建设,根据《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》,市规划在黄埔区兴建人工湖——龙头湖,占地总面积约1400亩,形成水面面积约453亩的湖区,湖周边密布庙头涌、南湾涌、沙涌和沙步涌等四条河涌,以龙头湖中心打通庙头涌、南湾涌、沙涌和沙步涌等,给这四条河涌调水补水。
打通自然形成的断头涌:对自然形成的断头涌,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,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打通,实现活水自流。如黄埔湿地,当年围垦留下了二号涌、三号涌、五号涌、六号涌等四条断头涌,根据规划,黄埔湿地包括了打通断头涌的治理任务。其主要建设内容之一,就是把长洲二号涌、三号涌、五号涌、六号涌等四条断头涌和长洲一号涌及湿地内所有水塘全部连通,建成一个贯通的水网。
文/记者王鹤 通讯员李志洁
(来源:《广州日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