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,改革开放的春风,吹遍了神州大地,30年来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正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。
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村,位于海珠岛西南部,这里水陆交通便利,工业大道直达村前,这就是何善衡先生的原籍故乡。
何善衡的父亲是石溪村人,19世纪下半叶,他离开了祖辈耕耘的故土,到澳门另谋生计。然而,多年的闯荡依然是贫穷、困苦。1900年,何善衡在澳门出生,他的幼年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的,年幼的心灵已尝到了人间生活的辛酸、苦涩。由于父亲无力支付澳门昂贵的学费,又不忍心儿子成为大字不识的文盲,在何善衡快10岁时,父亲便咬咬牙将他送回石溪村上私塾。从此,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渐渐印入何善衡的心间。他开始懂得:一个人活着,为己要笃志奋斗;为人要多行善事。这种信念,成为他今后生活的坐标和人生的路标。
就在何善衡14岁的时候,因家境变故,父母连他读私塾的学费也无法支付,仅读了三四年书的他,无奈到了一间盐仓做杂工,后来又转到一间金铺当学徒。在师傅的热心传授下,勤劳好学的何善衡手艺日益长进。工作之余,他苦修自学,涉猎了经济、法律、市场营销、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,学识越来越丰富。金铺老板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,在他22岁那年,就被提拔为司理(经理助理),使他有机会施展才干,学会营商技巧,为后来自立门户当金融经纪打下了基础。
1933年何善衡与林炳炎等人在香港创办“恒生”银号。1952年他出任恒生银号有限公司董事长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,“恒生”不断发展,成为香港颇具规模与实力的银行。60年代改名为恒生银行。至1983年,恒生银行在港已拥有120家分行,市价总值排名香港银行第二位,估计逾百亿港元。此时83岁高龄的何善衡辞去董事长之职,担任名誉董事长。由于何善衡的学识和对社会的贡献,先后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学博士、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和广州中山大学荣誉顾问,被授予香港MBE、DBE、CBE勋衔,获泰国白象勋章、日本瑞宝章;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等称号。
“饮水思源,回馈社会”是何善衡的做人宗旨。他生活十分节俭,清茶淡饭,但他乐善好施,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关心祖国建设,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事业。1970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成立,曾向多所高等院校捐款,捐资总额超过亿元。对于家乡的建设,何善衡更是不遗余力。70年代以来,他先后为家乡捐资兴建、扩建劬劳小学、劬劳中学、幼儿园、托儿所、敬老院、公园、福利楼和修路,并捐赠汽车、缝纫机等一批物资给家乡发展生产用,促进家乡工农业的发展。
为了发扬祖国中医中药的传统医术,发展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,保障家乡民众的健康,20世纪80年代初,经过何先生与当时广州市郊区及新滘镇两级政府协商,决定以何善衡基金会的名义捐款280万港元,兴建一间中医专业医院。根据何善衡的意愿,医院的地址就选择在他的家乡——石溪村的旁边,即现在的工业大道南420号(原498号)。医院占地面积为1373市亩,成立时全称为“广州市郊区石溪中医院”。石溪中医院成立时是广州市郊区第一家设备先进、专业机构的医院。1982年12月28日,医院举行落成典礼,广州市人大负责人欧初、市政府负责人罗培元、市卫生局党委书记邢淑纯及副局长李品山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李伟等出席了典礼。从此,家乡的乡亲们和周边的民众,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1986年,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,石溪中医院划归海珠区卫生局管辖,同年8月23日经海珠区人民政府批准,医院更名为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。在医院的发展建设中,何善衡通过何善衡基金会多次给医院添置设备并进行装修,其中1995年捐款200万港元建成建筑面积19317平方米的5层综合楼。至此,何善衡总共为石溪中医院捐资达到500多万港元。
作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的创办人之一,何善衡见证和参与了香港金融业的起飞,其成就令人羡慕;作为热爱祖国,关心支持祖国家乡建设的慈善家,何善衡多年来乐善好施,慷慨解囊,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重。何善衡以一生的经历,实践了他提倡的“立志、勤奋、戒贪”的名言。
今天,何老先生虽然已经百年归寿,但是家乡永远不会忘记他,石溪中医院永远不会忘记他,人们继续努力,把何老先生捐资兴建的石溪中医院办得更好,以造福百姓。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,石溪中医院也得到不断发展,在硬件上为建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打下了基础。
而今的石溪中医院,正沿着中西医结合的道路,以名院、名科、名医建设为突破口,为建设现代化广州名中医院,服务社区,服务居民而努力奋斗。我们相信通过医院员工不懈的努力,石溪中医院必定会走向新的辉煌!
(作者系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医生)